在钢铁市场沉入谷底、钢铁产能严重饱和的今天,产品竞争早已呈现白热化。同台竞技,比拼的不再是单一领域,而是对钢铁产品综合质量的全盘考量。
近日,一张“成品入库检查公示表”成为包钢棒材厂职工关注的“新榜单”。生产日期、班组、规格,产品存放垛位、是否散卷、打包质量,检查结果、考核金额,一捆打包合格钢材涉及的各种要素,公示表上一目了然。
张贴一张公示表并不稀罕,但值得一提的是,棒材厂在这张小小公示表里注入了丰富的管理内涵。
打包质量管理要求精整车间每天对产品打包情况定时检查两次;各班次班组长有义务对产品展开不定时自检自查;磅房业务员必须把关成品重量,一旦发现较大磅差,立即清点产品捆数、支数。原则是——打包合格才有入库资格。
打包管理延续了棒材厂“不喊空口号、效果见真章”的一贯风格。依据每天检查结果,如出现打包不合格品,每捆“问题产品”将扣除不达标班组100元;相反,如果打包合格率与支数准确率全部达标,棒材厂将奖励当班班组100元。赏罚分明赋予“公示表”沉甸甸的“含金量”。
张贴在车间的“公示表”,每天完整公布检查情况与奖惩结果,使打包质量管理实现“阳光下运行”。同时,控制打包质量和支数准确本是职工的职责,但“公示表+考核金”的管理方式,让棒材厂职工对“制造卓越产品”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和行动。
经过一个时期的试练,棒材厂产品打包质量和单捆支数准确率显著提升,入库成品100%打包合格,并且成绩稳定、外形美观,完全满足市场和客户日渐抬高的“质量口味”;管理愈发严细透明,促使单捆产品支数更加精准,生产方和使用商共同受益。这个结果恰恰是棒材厂打包质量管理获得成功的最有力证明。